巴拿马/曼城和巴萨/足球欧联杯/曼城vs切尔西直播 - cctv足球在线直播观看

  • 實行“三權分置”讓農村土地“活”起來
  • 資訊類型:熱點關注  /  發布時間:2016-08-31  /  瀏覽:366 次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多個文件。《意見》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放活土地經營權。會議同時強調,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必須牢牢堅持。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4年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中便曾提到,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目前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民出現了分化,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重在放活經營權

  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正經歷“兩權分離”向“三權分置”的演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農戶承包經營,土地集體所有權與農戶承包經營權實現了“兩權分離”,這種按人口平均承包、農戶家庭經營為特征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大鍋飯、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保障了各個農戶的基本生存發展權利,兼顧了效率和公平。

  而當前這輪農地改革,則是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韓長賦認為,“三權分置”創新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順應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時代要求,是中國特色“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而“三權分置”的改革重點,將重在放活經營權。

  記者注意到,昨日的中央深改組會議也提出,要放活土地經營權,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此前撰文表示,“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前提,獨立的經營權體現了農業生產的要素功能”。

  “通過土地制度改革、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有助于實現有效供給。”張紅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深入推進土地改革,與總量保障有密切關系。農業在當今已經不是弱質產業,只要生產效率足夠高,可以帶來并不輸于其他非農產業的效益。”

  他進一步指出,“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在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農業重要環節可發展社會化服務,這又讓分享經濟有了存在的價值”。

  嚴格保護農戶承包權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1984年提出承包期15年不變,到1993年又提出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這意味著,現行土地承包關系普遍將于2030年到期。

  昨日的中央深改組會議可謂是給廣大農民吃了顆定心丸。會議強調,要嚴格保護農戶承包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對于進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問題,中央亦明確表示,地方政府不得強行要求農民轉讓或退出。

  根據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地方政府不得強行要求進城落戶農民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或將其作為進城落戶條件,要通過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逐步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相關權益退出機制,積極引導和優先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相關權益。

  談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曾經反復強調,《物權法》規定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都是用益物權,就是財產權利,所以不能因為農民變成城里人,就把權利拿掉,如果要拿掉那么只有在依法、自愿、有償的情況才下可以。

  陳錫文表示,“很多農民為什么不敢進城,不愿進城,有很多原因,一個是城里的很多公共服務沒有提供給他,且他最大的一個擔心就是換成城市戶口之后,會不會強迫把(農村)那幾個權利收走。現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地告訴了不收,維護權利。因為這是一個財產權利,它不因為職業、居住地的變動就一定要去變動它。”

幫助說明 | 法律聲明 | 關于我們 | 收費標準 | 聯系我們 | 留言咨詢
南潯房產網 南潯信義房產中介地址:湖州市南潯鎮同心路374號 郵編:313009
傳真號碼:0572-3012656 手機號碼:13957259242 政府網:679242
網站客服QQ:27230214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72-3874444
浙ICP備14021343號-1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