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文,要求2017年6月底前,各大城市要編制宅地供應中期(2017-2021年)規劃和三年(2017-2019年)滾動計劃,并向社會公布;按照“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調控目標,督導供地計劃編制和實施;商品住房庫存周期在6-12個月之間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同時,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建立項目行政審批快速通道,對拖延上市,捂盤惜售的要嚴處。
這是2月以來,新一輪樓市調控升級后,第一次出臺的針對全國樓市調控的統領性文件。文件開宗明義,再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此次貫徹住房定位的著力點放在供給側。近期,40多個城市高效率地啟動調控,調控力度、政策工具落子均超以往,且無一例外,調控未脫離需求端抑制的框架。事實是,去年10月以來樓市再度火熱,根源就在供應不足,20個熱點城市2016年以來庫存周期一直在6-10個月,有的甚至僅2個月。
近年來,管理層最看重的調控措施就是增加土地供應。但種種跡象顯示,熱點城市土地供應在減少。2016年,熱點城市房價暴漲,但宅地供應卻明顯減少,廈門、上海、廣州和北京實際供地同比分別減少50%、48%、42%、31%。事實上,2013年以來,一線城市年度宅地供應計劃完成率多數在50%左右。2013-2016年,北京住宅供地分別為1357公頃、900公頃、1002公頃和219公頃,下降趨勢明顯。2012-2016年,北京商品住宅供地計劃完成率平均為55.7%。
除2013年外,北京沒有一年完成宅地供應計劃,2016年完成率僅為12.1%。2月以來,即便政策未放松,但北京樓市全面回暖,二手房價暴漲。根據中房協的中國房價行情系統,3月北京二手房均價為63716元,比去年3月房價(43048元)上漲了48%,西城區學位房價格甚至翻了近一倍。同時,盡管去年10月啟動調控以來,通過預售管控,熱點城市新房量價得到控制,但需求開始轉向二手房市場。2017年2月,70城二手住房價格上漲0.4%,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漲幅連續三個月擴大,北京、廈門等城市領漲全國,指數環比漲幅均在1個百分點以上。
二手房價格暴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近年來供地連續下降,導致樓市回暖時,需求一窩蜂地涌向二手房市場。由于二手房市場供應分散,從掛牌到出售周期較長,需求集中釋放,容易加劇供求緊張和房價上漲趨勢。3月發布的北京“十三五”規劃顯示,2017-2020年,北京存量建設用地年均要減少30平方公里,這無疑推升了未來供求緊張預期、房價上漲預期。
4月7日,北京發布《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計劃》提出,北京今后五年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5000公頃、集體建設用地10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北京年均住宅用地(含自住房、保障房用地)計劃供應量為1200公頃,這相當于2014年的實際供地水平(1195公頃),比年初披露的計劃增長了1倍。若該計劃能足額完成,北京2017年宅地供應規模較2015年和2016年的實際供地規模,將會有大幅提升。
現行經濟金融環境下,大規模增加供地,或許才是平抑房價的唯一手段。細數近年來房價穩定的城市,無不是供地量大的城市,如重慶、成都和廣州。近日,因樓市10多年保持穩定,重慶屢屢被贊譽。事實上,突破供地瓶頸是重慶樓市最大“穩定器”。2011-2015年,重慶人均供地面積(16.12平方米)在10大城市中排第一,達到南京、杭州和天津平均規模的2倍、北上廣深的5倍。重慶宅地供應之所以能夠“放量”,大規模新地投放和“地票制”是兩大引擎。
事實上,廣州也很類似。盡管是一線城市,但當前廣州的房價不僅低于廈門、杭州和南京,也低于省內的珠海。供地放量是廣州穩定樓市的利器。一方面,廣州城市骨架大,遠郊(增城、從化、花都、南沙)供地和住宅成交分別占70%和60%,引致全市樓面地價比京滬深低70%,房價在2萬元左右。另一方面,類似于“地票制”,通過廣佛一體化,廣州也探索出突破建設用地限制、擴大供地和樓市半徑的路子。目前,廣佛間開通了5條地鐵線,2016年,佛山商品房銷售1947萬平方米,超過廣州、深圳,省內居第一,60%為廣州居民購房,房價僅為廣州一半。
此次住建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發文,不僅要求各地明確中期供地計劃,且以庫存消化周期作為督導供地的量化指標,意圖很明顯,熱點城市一味在需求端抑制,解決不了中長期供求緊張問題。突破瓶頸,大規模增加供地,才能從根本上疏導需求和緩解房價上漲預期。此次北京“供地”新政中,一條突破性的政策就是明確將集體建設用地納入供地計劃,數量達1000公頃,占總計劃供地量的六分之一。此前,雖然北京從2012年開始,試點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公租房,但多年來僅有唐家嶺、北七家零星試點,并未能擴大。可見,未來大城市突破供地瓶頸或成政策重點。
但是,越是熱點的城市,空間擴展越快,新增供地的彈性就越低,充其量多投放幾宗宅地,或許只是杯水車薪,無法突破供地瓶頸,還可能因開發商紛紛“搶食”出現“地王”而被問責。此前,針對房價快速上漲,杭州、南京等熱點城市集中出讓土地,甚至一次性投放幾宗,但無法避免“地王”或高地價。近日,北京大興出讓的幾宗地,也達到地價上限。盡管北京今年供地比2016年大幅增加,但也僅相當于過去幾年的平均值,無法突破供地瓶頸,實現大規模供地。
因此,筆者認為,北京增加供地,特別是轉向現狀利用價值較低的集體建設用地,能夠突破“供地瓶頸”。但是,關鍵還要加強督導,讓供地計劃落實,避免出現“計劃有了沒有批,批了沒有供”。同時,要探索長期如何突破供地瓶頸,大規模供地。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手段,探索收益共享模式,及時調整用地和區域規劃,補足公共配套,將轄區集體建設用地更多推入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耕地“占補平衡”,將內地宅基地和非農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釋放出建設用地指標,調減北京等大城市的耕地,并以市場化的方式平衡。
此外,要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存量土地。產業周期一般在20年左右,用地功能劃定最少也是40年,根據產業變遷適時調整土地用途有必然性。目前,大城市人口吸附能力強的服務業對經濟貢獻普遍超過50%,互聯網、積聚和共享經濟更節約空間需求,傳統制造業、工業用地、商辦用地應向住宅功能轉變。目前,京滬深等大城市各區域都規劃了很多大型商辦綜合體、CBD辦公區、總部基地、工業園區等,但除中心區商業、辦公空間利用充分外,外圍存量商辦空間大量空置。
并且,產業升級后工業園區低效閑置的更多,深圳有1000多個制造業園區,上海工業建筑鮮有超過10層樓的。此次住建部及國土資源部文件提出,“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工業廠房改造,完善配套設施后改造成租賃住房”,也就是所謂的“工改住(租)”。此前,國家僅允許“商改住(租)”,但“工改住(租)”的口子非常嚴實。現在,這個口子打開了,未來土地及空間釋放的潛力很大。因此,要加快推進存量低效閑置工商業用地(房)盤活為住宅用途,比如“商改住”“工改住”等,此次北京提出此類政策值得推廣和借鑒。當然,政府也要同步加快公共服務落地。
- 熱門樓盤展示》》
- 推薦出售房源》》
-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