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曼城和巴萨/足球欧联杯/曼城vs切尔西直播 - cctv足球在线直播观看

  • 不動產銷售“花式陷阱”害苦購房人
  • 資訊類型:熱點關注  /  發布時間:2019-10-09  /  瀏覽:1871 次  /  

“對外銷售時,明明說的是公寓,沒想到辦房產證時卻被告知是辦公用房。”近期,東部某市業主李女士告訴記者,2017年6月,她接到某樓盤銷售置業顧問的電話,稱該公司正在推售住宅式公寓項目,并在電話中介紹了各種戶型面積。第二天,現場銷售人員拿著宣傳頁給李女士夫婦作了詳細介紹,并帶著他們參觀了68.65平方米的樣板房。隨后,李女士夫婦全額交齊了房款114余萬元。

  “簽合同時,銷售人員說合同都是標準模板,沒有讓我們細看,直接指著簽名的地方讓我們簽字,而且合同當時也沒有給我們,很長時間后才通知我們去拿。”李女士說。

  從宣傳到推銷,開發商一直在避談商業辦公性質的影響。記者從業主提供的樓盤宣傳頁上看到,戶型介紹直接寫的是“優居兩室兩廳一衛”,包括L型廚房說明,全無“辦公”二字。部分業主還給記者提供了當時樓盤銷售人員寫給他們的承諾書:明確寫明業主購買的商品房規劃用途為除辦公外,可用于居住用房,實際用途為居住而非辦公,允許改為民用水電。

  業主林女士反映,她當時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才到該樓盤購房的,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同一處樓盤,同樣的宣傳彩頁、同一個銷售,只有樓棟不同,結果她和朋友購買的房屋性質竟然不一樣。

  林女士提供的證據還顯示,簽約當天,銷售給的檔案袋上也明確標有“酒店式公寓”字樣,看的樣板間完全是住宅布局,臥室、廚房、衛生間都有。

  樓盤所在地區規劃與國土局回復業主時表示,有4棟樓的規劃核準圖內每套房屋內沒有設置獨立衛生間,沒有廚房煙道、水道,規劃驗收是根據已核發的核準圖進行現場比對,現場與核準圖一致。然而,記者實地探訪該樓盤,發現每個小房間內存在疑似燃氣管道口和廁所下水道。

  日前,該樓盤銷售中心的樣板間已經拆掉。官方網頁的宣傳內容,也從家居變成辦公用房出售。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已經有多起樓盤發生諸如“辦公變公寓”之類的銷售亂象,引發輿論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高度關注。

  “有的樓盤涉及近千人,有的開發商資金鏈已經斷裂,由于涉及群體多,問題處置起來面臨多難局面。”東部某市一位基層干部稱。

  “旺鋪”竟是違建

  高回報轉眼成泡影

  不少人花重金投資商鋪,卻被開發商“忽悠”,掉進“花樣陷阱”。

  “理財無數,不如一鋪”“今日寸金買鋪,明日養老不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聽到過此類“旺鋪”銷售廣告,而且不少人為之心動,不惜重金投資商鋪。

  然而,記者近來調查發現,商鋪投資領域同樣存在不少“花樣陷阱”。

  “我花了30萬元購買了13.5平方米商鋪,既沒拿到產權證,租金兩年多沒給,原本投資的錢也退不了。有相同遭遇的業主先后找物業公司、開發商和法院維權,結果發現我們買的商鋪竟然沒有任何土地手續,屬于違建,法院不受理。”長三角某市一地下商鋪業主周先生說。

  據周先生介紹,他們這批違建商鋪的業主大概有100人,均沒有產權證,2017年12月底開始討要說法。“物業公司說市場環境不好,讓我們簽降租協議,只愿給原來收益的30%。”

  該地下商場位于繁華的市中心,由一家房地產公司開發,2015年開業。作為該市第一例由市場主體開發的地下空間項目,相關市級領導曾多次親臨現場指揮調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的市政府重點工程,卻被開發商鉆了空子,超規劃建設商鋪,并虛假宣傳將其售賣。

  記者調閱這個市民防部門與房地產公司簽署的補充協議發現,當時甲方約定給乙方建設的是停車場,但是乙方卻私自將其中約1300多平方米建設成商鋪,并將使用權出讓給99個業主。

  房地產開發公司一位董事接受國土部門的詢問筆錄顯示,簽訂以上99個商鋪使用權出讓合同,開發商并沒有向民防局報告。而相關部門在工程建設和驗收時,也都未發現開發商超范圍建設及出售商鋪。

  為吸引業主投資沒有土地手續的商鋪,開發商開出高額回報,并在新聞媒體、廣告牌和宣傳頁上大肆宣傳。記者從多位業主提供的當時的宣傳頁上看到“帶租約銷售,即買即收租”“‘十三五’地鐵規劃,爆發性增長看得見”“年回報租金高達12%”等誘人口號。

  “雖然反映了很多次,但是這件事目前依然沒有說法,現在只能跟物業公司簽訂很低的租金協議,有一點算一點吧,收回投資款是沒啥指望了,感覺幾十萬元就這樣打了水漂。”業主周先生略顯無奈地說。

  價格倒掛誘發打擦邊球沖動

  政策法規模糊致維權困難

  在市場價格倒掛、開發商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業主、政策法規模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動產投資領域亂象頻發。

  記者調查了解到,當前不動產投資領域亂象頻發,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價格倒掛,易誘發打擦邊球式銷售沖動。一位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表示,“辦公變公寓”亂象,從根源上說,與規劃不合理有關。部分城市盲目大量建設商業辦公樓,導致供大于求,一些地方辦公樓庫存至少需要10年消化。這就導致商辦類建筑與住宅類建筑存在嚴重價格倒掛,一些商業辦公建筑價格連住宅一半都達不到。開發企業拿到了商辦類的土地之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容易改建成帶有住宅功能的產品,比如公寓,并采用打擦邊球的方式進行銷售。

  “這類建筑的銷售協議和合同上,一般會寫明辦公、非住宅,而且會忽悠業主來不及細看就盡快簽署協議,這樣在法律關系上,開發商就不會有明顯硬傷。由于開發商、銷售公司在宣傳上閃爍其詞,加之業主也分不清各類公寓的性質,以及與住宅的不同,前期一般很容易蒙混過關。然而,房子一旦交付,辦房產證時,業主就會發現房屋性質不對、燃氣通不了等問題。”該房企負責人稱。

  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業主投資。長期研究房地產的專家吳翔華告訴記者,酒店式公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名詞,可以有各種性質,主要看土地性質,土地性質是什么,上面建筑就是什么性質,老百姓也不懂。“公寓的概念很復雜,40年、50年、65年及70年產權都有,商辦公寓、酒店式公寓及酒店式住宅等等,連專業人士有時都搞不清,一輩子買不了幾次房的業主在銷售誘導下,很容易盲目投資。”很多業主也都表示,他們不知道公寓還有那么多種類,只想著能住就行。

  買商鋪投資養老的業主鄭先生反映,買商鋪時,開發商、物業公司都在一間屋,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都掛在墻上,買完鋪子以后,開發商就不見了,后來他們才知道墻上的證件并不包含他們購買違建地塊上的商鋪。此外,有人現場看的商鋪和最終簽約的不是同一塊商鋪;商鋪位置、編號在購買以后還會有變動,有的原來是商鋪現在已經變成空地,有的商鋪周邊原來是走道,現在卻被其他商鋪包圍在里面;約定的高額租金收益事后物業又重新給了一個計算標準,導致實際租金一落千丈;很多人的合同條款還不一樣。

  政策法規模糊,執法缺乏依據,業主維權難。多位業內人士介紹,部分“辦公變公寓”亂象,與一些地方政府政策不連貫和模糊密切相關。有的地方還鼓勵建設小戶型公寓,允許把商業建筑在符合規劃條件下進行分割,對外出租,給人居住。所以很多開發商就會將不好賣的商業辦公樓改建成公寓出售。

  針對商鋪投資引發的業主糾紛,國土部門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現有關于地下空間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責任單位和監管單位都不明確,地下違建商鋪處理起來同樣棘手。“地下的土地性質不明確,違法性質不好界定。我們連開發商具體違反了哪些條款都不清楚,處罰沒有依據。現在我們只能現場測繪,找開發商問詢,以及發一張停工通知書,其他也沒什么有法律依據的措施了。”

  銷售委托第三方公司,方便跑路和推卸責任。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開發商為了規避虛假宣傳風險,在銷售環節都是委托第三方公司,一旦遇到問題,這些第三方公司就會跑路變空殼,人都找不到,開發商也有借口推卸責任,給執法和業主維權造成干擾。

  保持政策連續性

  厘清責任加強監管

  針對房地產開發、銷售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業內人士建議,相關政策需保持連續性,明確各類概念內涵與外延,厘清相關監管部門責任,提前介入監管。

  吳翔華認為,當前存在的“辦公變公寓”類銷售亂象,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反思,一些不動產新政策,要講清楚再實施。前面政策模糊,后面明令禁止,一些處于過渡期的開發項目,就容易出現開發銷售“亂象”,同時也會給相關部門后續處理帶來難題。

  “遇到此類不動產投資糾紛,政府部門應該敢于擔當,開發商違規就罰,沒有違規,就跟老百姓解釋清楚,否則開發商、老百姓都會更加疑惑,糾紛長期不解決甚至會升級。”吳翔華說。

  一位基層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人建議,多部門加強聯合監管,減少后續“辦公變公寓”帶來的糾紛。開發商申請銷售許可證前,規劃、房產、市場監管等部門要相互通氣,共同檢查銷售許可性質與拿地時是否一致;樓盤銷售時,開發商應提供一份現在和未來將要做的廣告和宣傳,以供審查是否存在夸大、偷換概念等虛假宣傳;樓盤正式銷售時,相關部門也宜提醒消費者在準備和開發商簽訂協議的時候,了解清楚房產性質再簽訂協議。此外,房產、市場監管等部門還應定期到新開樓盤售樓中心開展聯合檢查,公開相關電話,歡迎群眾舉報。


幫助說明 | 法律聲明 | 關于我們 | 收費標準 | 聯系我們 | 留言咨詢
南潯房產網 南潯信義房產中介地址:湖州市南潯鎮同心路374號 郵編:313009
傳真號碼:0572-3012656 手機號碼:13957259242 政府網:679242
網站客服QQ:27230214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72-3874444
浙ICP備14021343號-1
回頂部